開欄語:“東西兩座塔,南北一條街”這是泉州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,其中,“南北一條街”說的便是中山路。2023年,中山路迎來“百年誕辰”,歷史在這里沉淀,故事仍在延續,一點一滴,化作泉州人的共同記憶。鯉城微事開設“百年中山路.千年刺桐城”專欄,為您講述中山路的故事。
“看僑光,吃遠芳”,曾是屬于老泉州人的潮流生活,僑光電影院早已遠去,遠芳飯店也成為歷史,唯有熱騰騰的遠芳小籠包仍在慰藉一代又一代泉州人。
走進“遠芳小籠包”店內,幾張木制折疊桌,若干塑料方椅,頂上飛速旋轉的大風扇略顯陳舊,廚房內阿姨們忙碌著,飛快地包著小籠包。盡管店內僅售賣“老三樣”——小籠包、牛肉羹、水丸湯,卻擋不住絡繹不絕的食客們。
靜靜等待一會兒,“老三樣”被端上桌,牛肉羹和水丸湯還冒著熱氣,十個圓滾滾的小籠包擁擠在一屜蒸籠里,香味撲鼻而來。小籠包的內餡為豬肉、馬蹄、香蔥,整顆塞進嘴里,便能感受到皮軟韌飽滿、餡脆感十足,若蘸上蒜蓉醬、糖、辣椒醬等調配而成的秘制蘸醬,口感更加豐富,吃完一籠仍未過癮。
這一味中山路美食“誕生”竟已有30年了。故事要從1991年說起,彼時遠芳飯店關閉,飯店員工吳儂慧和林萬里另謀出路,合開了一家新店。有一次,兩人無意間在電視里看到上海小籠包,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:制作一款屬于泉州人自己的小籠包。
經過數次實驗和改良,這款小籠包終于誕生了,一經推出便大受好評。“從一個小服務員到面點師,遠芳飯店可以說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,所以,我就把店名定為‘遠芳小籠包’。”在吳儂慧的苦心經營下,遠芳小籠包成了一代泉州人的味覺記憶。2021年,吳儂慧的兒子黃先生正式接手經營“遠芳小籠包”,傳承了這份泉州味道。
今年44歲的黃先生說,每次走進老店都會有一種時光停止的感覺,思緒總會回到跟著母親學習制作小籠包的時候。黃先生從大一那年開始“跟班”母親,從面團的發酵程度、面皮的大小、小籠包的蒸煮時間,再到食材搭配的比例、醬汁調配的比例,每一個和小籠包制作有關的細節,母親都手把手地傳授給黃先生。
“遠芳的手工制作一定不能丟!”母親的這句話,黃先生一直銘記在心,直到如今,老店和分店每天賣出的幾千個小籠包全部都是手工搟制,絲毫不敢怠慢,“我們也考慮過使用機器制作代替人工制作,但做出來的味道有些不同。我們手工制作比較慢一些,但沒有關系,一切都是希望盡量保留最初的味道。”黃先生說道。
除了手工搟制面皮外,老店仍沿用傳統的煤爐,“雖然現在使用煤氣或液化氣會更加方便,但是用煤爐蒸出來的小籠包會有一股獨特的味道,類似一種柴火味,不少老食客都很喜歡這種口感。”黃先生說,燒蜂窩煤需要保持空氣流通,如果店內安裝了空調就得將用餐區和廚房隔絕起來,擔心會產生安全問題,這也是老店一直未安裝空調的原因。
如今,古城旅游愈發火熱,不少游客慕名而來,想要品嘗下這份“古早味”。目前,“遠芳小籠包”共開設了5家分店,為了讓游客朋友們品嘗到更多泉州美食,分店增加了肉粽、牛肉面、甜湯等小吃,但是老店仍舊只售賣“老三樣”。“有不少游客吃完詢問能否外帶生食,我們現在也在研發半熟食,希望能讓更多人在家也能品嘗到遠芳小籠包。”黃先生說道。(吳秋瑜實習:杜林臻文/圖)